巴家宗親酒
巴氏宗親酒
巴府家宴酒
巴姓宗親酒
關(guān)于巴氏
巴氏圖騰釋義 【釋義】巴,“蟲也”。巴的本義為蟲,能吞象的一種蛇。 【起源】1、相傳太昊伏羲氏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為姓,稱巴氏。2、出自姬姓。周代有巴國,轄境相當于現(xiàn)在四川省的旺巷,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巴子國國君的后代,就用原來的國名“巴”作為自己的姓氏。 得姓始祖:后照(伏羲之裔) 始 祖 地:四川重慶 發(fā) 祥 地:四川重慶 郡望堂號:渤海、高平;雙卿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09位/約17.7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00位開外 現(xiàn)存家譜:10部【巴姓的起源】
得姓始祖:后照。巴姓的最早記錄是,相傳人文黃帝的25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別為12姓:姬、姞、酉、祁、已、騰、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個“胞族”,散居到各地。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據(jù)考證,那時的古老姓氏也還只有64個。
得姓始祖-- 在奴隸制時代,周王族姓姬,通過分封諸侯和賜大夫采邑及領(lǐng)地,從姬姓又衍分出198氏。這些“氏”與周同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與《史記·楚世家》所記相同。根據(jù)古代“婦人稱國及姓”之制,巴為國名,姬為國姓,巴姬即巴國姬姓嫁于楚的宗室女。《左傳》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韓服為巴行人,韓為中原諸夏的姓氏之一,“邘、晉、應(yīng)、韓,武之穆也”,顯然操中夏語言。楚王族也是中原語言文字系統(tǒng)。故巴、楚在《左傳》桓公九年、莊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中,全無語言障礙。這表明巴、楚王族語言相近,同屬華夏語言系統(tǒng)。相傳太昊伏羲氏生下咸鳥,咸鳥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后照,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為姓,稱巴氏。故后照便是巴國人(氏)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巴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巴氏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居住的武落鐘離山,一般都認為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內(nèi)。直到今天,長陽縣清江中仍有武落鐘離山,山中有赤、黑二穴。所謂巴氏等五姓,應(yīng)即五個氏族部落。所謂五姓之子爭為君長,實質(zhì)上就是五個氏族貴族爭奪酋長的職位。這個故事反映了早期巴人尚處于“酋邦”階段的歷史事實。巴氏務(wù)相(“務(wù)相”也即“巫咸”)取得酋長職位后,即率領(lǐng)巴人向西遷徙。他們首先溯清江而上,來到鹽陽(大致在今湖北恩施附近)。鹽水有神女,她對稟君說:“此地廣大,盛產(chǎn)魚鹽,愿與君共享此地。”稟君不肯。神女于是每晚都來與稟君同宿共枕,白天化作飛蟲,與眾飛蟲群飛,掩天敝日,大地?zé)o光。這樣一連過了十天,稟君派人送給神女一縷青絲,作為定情禮物,并且留下話說:“ 將青絲帶系在脖子上,表示我們時刻相依相伴,我將不會離開你。”神女很高興地接受了,將青絲帶系在脖子上。于是稟君乘神女不備,站在陽石之上,彎弓搭箭,瞄準系有青絲的飛蟲,一箭將神女射死了,天空重新放射光明。稟君于是在夷城(今湖北省恩施附近)定居下來。這則神話故事說明巴人向西發(fā)展過程中,曾與當?shù)夭柯溆羞^接觸和沖突,并最終取得勝利。在廩君時代以后,巴族的勢力迅速增強,活動的區(qū)域相當廣泛。在最北面,巴族到達了陜西南部漢中、安康一帶,今天的大巴山就名源于巴人。在東邊,巴族似乎一度控制過漢水中上游地區(qū);在南面,巴族仍保留了清江上游的老根據(jù)地。到了商代后期,活動在漢水流域的巴人已經(jīng)和中原地區(qū)的商人發(fā)生聯(lián)系,并且一度成為臣服于商王朝的“子爵國”。但是在公元前12世紀,由于殷商統(tǒng)治者的暴虐,巴人轉(zhuǎn)而與西遷徙(余略)。
百家姓定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