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22—221年),諸候割據,今黔南地區曾先后有且蘭、毋斂、牂牁、夜郎等酋長政權迭替,平塘隨勢而為其屬地。
秦嬴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塘地區屬象郡。
漢代,今貴州西南大部分地區為牂牁郡,領平夷、且蘭、夜郎、談稿、談指、毋斂等十七縣。平塘地區東部屬毋斂縣,西部屬談指縣。直至南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其間雖朝代建置制度有所變化,但平塘地區東部屬牂牁郡毋斂縣,西部屬談指縣的隸屬情況一直沿用。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置牂牁州。煬帝大業二年,恢復牂牁郡名,轄牂牁、賓化二縣。平塘地區屬賓化縣。
唐代貞觀元年(627年),將全國劃為十道,轄州(郡)、縣,州郡同級。州有經制州和羈縻州。貞觀三年,黔南地區置南壽州。貞觀四年,南壽州改為莊州,轄石牛、樂安、石城、新安、多樂、清蘭、南陽、輕水八縣。平塘地區東部屬石牛縣,西部屬清蘭縣。莊州初為經制州,開元(731—740)中降為羈縻州。平塘地區始置南平州(即平州、平舟)和動州(即通州)兩個羈縻州。
五代(907—960)晉高祖天福五年(940),都勻酋長尹懷昌率其十二部歸順楚王馬希范。平塘地區為馬希范轄地。
宋朝理宗紹定九年(1228),置慶遠府,轄彭水、黔江二縣及四十九個羈縻州。平塘地區置動(勛)州和南平州。
元(1206—1368年)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貴州分屬四川、湖廣、云南三個行省。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新添葛麻安撫司、慶遠南丹溪洞軍民安撫司三個行政區在平塘皆有領地,轄治鞭及今通州、六洞、牙舟、新塘、大塘、克度、塘邊等鄉鎮。
明(1368—1644年)初,撤銷行省,置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司、提刑按察使司,另置宣慰使司,管理少數民族事務。貴州地區分屬湖廣、四川、云南三個布政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貴州自此成為相當于省一級的政區。
洪武四年(1371年)置貴州衛,轄金筑、程番等十六長官司,其中大龍番、小龍番、方番、盧番、韋番、臥龍番、程番、羅番等八番長官司皆有領地在平塘地區。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七月,置程番府,轄十七長官司,今大塘轄地屬程番府。弘治七年(1494年)五月,置都勻府軍民指揮司,平舟六洞長官司隸屬都勻府。
萬歷十四年(1586年)三月,置定番州,屬貴陽府,大塘屬定番州。天啟四年(1624年)四月十一日,再劃丹平、丹行二司增入都勻府。
清順治十五年(1667年),清軍進入貴州。康熙始,實行改土歸流,平舟六洞長官司、丹行司、丹平司、六洞二司、牙舟汛、大塘理苗州等相繼停襲、撤除、改置。
自民國初至民國二十四年,貴州為軍閥所統治。民國元年,改都勻縣為平舟彈壓(平州改稱平舟)。民國三年,撤平州彈壓,改置平舟縣;撤大塘州判,改置大塘縣。
民國二十四年,中央軍進駐貴州,改組省政府,國民政府派員接管貴州省政權。
民國三十年七月一日,撤平舟、大塘兩縣,改置平塘縣,屬二等縣,縣治設通州。八月十五日,縣城改設原平舟縣城。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平塘解放,成立平塘縣人民政府。一九五一年八月,改稱平塘縣民族民主聯合政府。一九五一年改為平塘縣人民委員會。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撤平塘縣,以槽渡河為界,河以北并入羅甸,河以南并入獨山縣。一九六一年八月恢復平塘縣建置。
一九九三年撤區并鎮,全縣置平湖、者密、四寨、擺茹、牙舟、通州、大塘、克度、塘邊九個鎮,卡蒲、苗二河、白龍、掌布、甘寨、谷硐、新塘、卡羅、鼠場、西涼十個鄉。
二零一二年十月月三十一日,掌布撤鄉建鎮,全縣轄10鎮、9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