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名稱: |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
政府網站: | 沿河縣人民政府網更新時間:2023/11/9 12:05:41 |
相近名稱: | 沿河縣政府網,貴州省沿河自治縣人民政府,貴州省銅仁市沿河縣人民政府,沿河政府網,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官方網站,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網址URL: | 官方網站 |
微信公眾號: | 沿河政務公眾號 (點擊查看該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 |
官方微博: | https://weibo.com/u/6446344733 |
辦公地址: | 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大樓 (郵編:565300) 〖查看該位置電子地圖〗 |
電話傳真: | 0856-8220914 |
電子郵箱: | gzyhzfb#163.com(發電子郵件時請將#改為@) |
服務QQ: | [ 暫無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的QQ號碼 ] |
網站備案: | 黔ICP備18006188號-1 公安備案號52062702000111號 |
相關簡介: | 沿河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北角、銅仁市西北部,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烏江中下游,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黔東北門戶,烏江要津”之稱。 全縣國土面積2468.8平方公里,轄22個鄉鎮,429個村、6個社區、13個居委會,總人口65萬,其中以土家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1.2%,是全國四個單一土家族自治縣之一,貴州省唯一的單一土家族自治縣。1934年,賀龍、關向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紅二方面軍在譙家土地灣建立了全國八大革命根據地之一、云貴高原上唯一的紅色革命根據地,1998年被認定為“革命老區縣”和“對外開放縣”。 沿河交通便捷。縣城距銅仁鳳凰機場180公里、重慶秀山火車站90公里,326國道貫通縣境。烏江流經沿河132公里,目前通航能力達到500噸級,上抵遵義余慶,下出涪陵可達重慶和江、浙、滬地區。已開工建設的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過境沿河的昭黔、興黔鐵路,將為沿河加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沿河文化厚重。勤勞智慧的土家人民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積淀了深厚的土家文化底蘊,烏江文化、紅色文化交相輝映,民族歌舞肉蓮花曾兩次獲得全國金獎,擺手舞、打溜子、儺堂戲等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異彩紛呈,是著名的“中國土家山歌之鄉”。 沿河資源富庶。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旅游、水能、礦產、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烏江山峽山高谷深、奇峰對峙,被譽為“頂級旅游資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是世界上最大的黑葉猴群種分布地,被譽為“動植物天然寶庫”;水資源可開發量達140萬千瓦,已探明的20多種礦產資源品位高、儲量大,極具開采價值;生物資源達1000多種,生態茶產業、生態畜牧業已初具規模,地方優良品種沿河白山羊是國家免檢產品。 沿河蓄勢待發。近年來,沿河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加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2011年,全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3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財政總收入5.3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億元。“十二五”時期,我們將以貫徹落實國發〔2012〕2號文件和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為契機,圍繞建設武陵山區農特產品基地縣、能源輸出重點縣、生態旅游示范縣和烏江物流港口門戶城市的目標,緊扣“兩加一推”主基調,突出 “三化”同步主戰略,大力發揚“敢干敢拼、開放創新”的新時代沿河精神,打好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攻堅戰,努力建設和諧富裕幸福沿河。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地處大婁山脈東南麓和武陵山脈西北麓之間,位于貴州省東北角,烏江從南至北縱貫沿河132公里,將沿河分割為西北和東南兩部份。北部和東部與重慶市彭水自治縣和酉陽自治縣接壤,西北部與遵義地區務川毗鄰;全縣轄22個鄉鎮,總面積2468.8平方公里,2014年總人口66.84萬人,其中以土家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66.2%,是全國四個單一的土家族自治縣之一。1998年被國務院批為“對外開放縣”,被省政府批準“革命老區”。 沿河受烏江之惠,開發較早,自戰國秦將司馬錯伐楚,溯舟涪陵水(烏江)奇楚黔中地(今沿河至榕江以東北地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是州縣治所,唐代是著名的思州城所在地,轄今沿河、務川、印江、秀山、酉陽等地,曾一度輝煌。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以來,我縣經濟發展、商務活躍、文化繁榮、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他乘西部大開發的東風,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搶抓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各項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制約沿河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正在逐步打破,投資開發和旅游觀光的硬環境得以大大改變。我縣在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強化文明城鎮創建,提高服務水平,努力把沿河建成黔渝邊區,烏江河畔投資開發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交通方便快捷。沿河距銅仁大興民航機場180公里,距渝懷鐵路酉陽火車站60公里,沿德高速公路即將于2015年建成通車,啟動了326國道提級改造和烏江三橋建設,實施了烏江航道提級整治工程,326國道和411省道在縣城與烏江航線交匯形成通達縣內各地和周邊地區的水陸交通網絡。經過整治,現重慶彭水電站已經建成,烏江通航能力可達500-600噸級。高速船從縣城出發7小時可達涪陵入長江,到達江浙滬及沿海地區。沿河歷來都是黔渝湘邊區物資的集散地,素有:“黔東北門戶,烏江要津”之稱。旅游開發潛力大。以烏江山峽為主體的自然風光旖旎迷人,以土家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民族風情濃郁而古樸,以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等為主體的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旅游業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烏江流經沿河從南至北形成夾石峽、黎志峽、銀童峽、土坨峽和王坨峽五個主要峽段,30多個主要景點,峽谷風光自然、清新、奇特、古樸,峽岸廳嶠對峙、灘險壑幽、飛瀑流泉、暗溪伏流、古樹蒼藤、珍禽異獸、景觀獨特,蔚為壯觀,“百里烏江畫廊”盡在沿河。麻陽河國家級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萬多公頃,區內分布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76群730多只,二級保護動物23種,維管束植物117科292屬478種,各類不同用途的資源植物382種(其中國家保護植物7種)。麻陽河森林密布,峽谷險峻幽深,溪流泉涌,溶洞眾多,冬暖夏涼,空氣清馨,經過野外馴化的黑葉猴召之即來,供游人觀賞,樂趣無窮。主要有觀猴臺、龍清潭、石牌、國畫石、朱家洞、涼橋等20多個景點。沿河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信仰、居住、服飾、節目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習俗。土家服飾獨具特色,干欄式住房依山傍水,烏江船工號子、打鬧歌渾厚吭奮,哭嫁歌、山歌、情歌回味無窮,肉蓮花、擺手舞、儺堂戲五彩斑斕,浮雕、石雕獨具匠心,打鎦子、、薅草鑼鼓悠揚動聽,領略土家風情,讓人流連忘返。文物古跡有: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清代烏江洪峰石刻等省級文物及唐永佛寺、宋鸞塘書院、天緣寺、新近出土的西漢陶窯、磚瓦窯、漢墓群等。板場鄉溝坎出土的推理恐龍蛋化石及恐龍骨骼化石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關注。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沿河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沙坨電站已于2013年5月正式投產運行,設計裝機112萬千瓦,年發電量45.52億千瓦時。全縣已探明的礦種有煤、螢石、鉛鋅礦、重晶石、汞、鐵、方解石、硫磺、銅、鋁礬土、高嶺土地、冰洲石、大理石、石膏、金、鉆錳、磷、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陶土等20多種。大多礦藏儲量豐富,品位高,開采價值大,其中煤的理論儲量為2億噸,螢石保有儲量150萬噸,鉛鋅礦153萬噸,鐵礦871噸。特色產業享有盛名。沿河山羊、油桐、烏桕、中蜂蜜在唐代就被譽為“沿河四寶”,名揚省內外。沿河是貴州省最大的山羊生產基地,山羊肉質鮮嫩,膻味輕,谷氨酸含量高,營養價值豐富,素有“味精羊肉”之稱,遠銷福建、廣東等沿海及港、澳地區。山羊板皮纖維組織細密,厚薄均勻,富有彈性和柔性,抗接拉力和韌性強,是制作高檔革制品的上乘原料,享譽海內外市場。沙子空心李、武陵春富硒茶、塘壩香菌、金竹貢米、苦蕎酒、苦丁茶遠近聞名。面對西部大開發的新機遇,沿河圍繞“依靠貴陽、面向重慶、依托烏江、擠進長江”的戰略取向,緊扣“融入重慶,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將建設成為貴州東北部通江達海的重要通道和商貿集散中心;利用典型山區優勢,建設成為山區生態農業大縣;利用“沿河山羊”這一地方優良品種建設成為全國優質山羊基地縣和全省畜牧強縣;憑借烏江山峽等旅游資源開發建設成為生態旅游大縣;利用烏江水電和煤炭資源開發建設成為能源大縣;憑借優越的區位優勢建設成為重慶市的后方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和旅游休閑的后花園。沿河山川秀麗,氣候溫和,資源豐富,人杰地靈,是烏江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烏江水電開發,為沿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搶抓機遇,加快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五系列招商引資政策,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沿河正以豐富的資源,優惠的政策和優質的服務,竭誠歡迎各界有識之士來沿河投資興業,謀取發展。讓我們攜起手來,振興沿河,共創業績。沿河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烏江之濱這顆璀璨的明珠一定會更加閃亮! 工業發展 工業發展步伐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76599萬元,比上年增長32.8%,其中:實現輕工業產值64047萬元,同比下降4.3%,實現重工業產值212552萬元,同比增長50.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0398萬元,同比增長16.7%,其中:實現輕工業增加值22984萬元,同比下降3.7%,實現重工業增加值67415萬元,同比增長2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99.2%。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村經濟運行良好。全年實現糧食總量199214噸,其中:夏糧.產量60898噸,秋糧產量138316噸,茶葉、水果、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增長較快,分別增長204.58%、6.39%、5.52%。農村經濟較快增長,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109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5%,其中:農業產值205663萬元,增長13%;林業產值6093萬元,增長19.6%;牧業產值93855萬元,下降長9.5%;漁業產值15455萬元,增長56%;服務業產值10025萬元,增長9.6%。 全年肉類總產量33101噸,比上年增長1.52%,水產品產量7310噸,比上年增長16.77%。 農業生產設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加強,農民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全年用于農業生產條件的化肥達48294噸,農藥使用量432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981噸,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635升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32.54萬千瓦特。全年完成造林面積9931公頃,農村使用沼氣的戶數達到18632戶,農村用電量10122萬度。 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入負增長。全年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70168萬元,比上年下降3.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6681萬元,同比下降10.1%。全年地方財政支出296729萬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教育事業支出70549萬元,增長5.9%,公共服務管理費支出27959萬元,下降0.53%,醫療衛生支出35317萬元,增長27.56%,社會保障支出36457萬元,增長25.19%。 金融機構存款繼續增加。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84876萬元,比上年末增加55402萬元,增長8.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503434萬元,比上年末增加69739 萬元,增長16.1%。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406025萬元,比上年末增加64935萬元,增長19%。 保險事業穩定發展。全年全縣保費收入7239.9萬元,同比增長23.1%;賠款支出3611.9萬元,同增長1.1%。 交通運輸發展 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年末公路通車里程3407.6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172.78公里,通車油路(水泥路)1300公里,有262個村通油路(水泥路),有315個行政村通客車。全年全社會客運量達1689.38萬人次,旅客周轉量為145823.7萬人公里;全社會貨運量為186.2萬噸,貨物周轉量為29902.8萬噸公里。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年末有237693人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其中:城鎮職工 8346人,城鎮居民229347人;有45112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其中:城鎮職工 17132人,城鎮居民27980人;12689人參加了失業保險;19870人參加了工傷保險。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28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58%。城鎮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7650人,比上年下降10.01%;農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138394人,下降5.31%;年末建立社會福利機構22個,收養958人,比上年增長89.33%。 教育事業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推行實施均衡教育,全面深入實施教育“9+3”計劃,。全年補助貧困寄宿生34356人次,補助生活費3950.58萬元,全縣擁有小學309所(含教學點106所),中學33所(含九年一貫制7所)。小學在校學生6280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82%;初中在校生34390人,招生7741人,畢業人11823,初中階段入學率96%;普通高中在校生34390人,招生11658人,畢業11231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78%,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中職學校在校生1219人,招生403人,畢業445人;小學專任教師2759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598人,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小學生均面積7.46平方米,初中生均面積7.47平方米,小學校園設施達標率為65%,初中校園設施達標率為60%。 醫療衛生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縣擁有衛生機構474個,其中:縣醫院1個、縣民族中醫院1個,婦幼保健院 1 個,民營醫療機構13個,鄉鎮衛生院22個,村級衛生室429個,其他醫療衛生機構2個;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24人,其中:具有副高級職稱的56人,具有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129人,初級職稱535人,村級衛生人員489人。全縣醫療衛生機構現有業務用房建筑面積9.1萬平方米,醫院擁有病床1539張,衛生機構有X光機35臺,各型B超35臺,螺旋CT2臺,22個鄉鎮衛生院有X光機,22個鄉鎮衛生院有B超, 9個鄉鎮衛生院有半自動生化分析儀, 17個鄉鎮有心電圖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繼續向前推進,參合率達98.82%。 文化建設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縣各族人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以肉蓮花、土家擺手舞為主的廣場群眾娛樂、休閑、健身的群體舞蹈,豐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弘揚了民族體育文化。中國民協正式授予沿河縣“中國土家山歌之鄉”稱號。電視臺完成電視新聞播出1260余條,“沿河廣角”欄目19期,專題、訪談等25期,定時上傳201新聞薈萃頻道278期。編輯、印刷、發行《沿河報》80期。開設“干群連心·同步小康”、“計生攻堅·升位摘帽”、“烏江清風·廉潔沿河”、“安全感滿意度大家談”、“5個100工程”等10余個欄目。“來自一線的報道”、 “5個100工程”等專刊24期,大型文藝活動錄播4場次。電視新聞在省以上媒體用稿80篇(檔)以上,在省級黨報黨刊發表新聞60多篇(幅),在銅仁市電視臺、市廣播電臺用稿近500余條,在《銅仁日報》、《銅仁論壇》上發表新聞近500篇(幅),編輯《銅仁日報》地方版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