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山大名鼎鼎。“貴陽,因位于貴山之南而得名”,列車一遍遍地廣播,讓貴山聲名遠播;貴山鮮為人知。街頭問的哥,沒有人知道在哪兒;就是知情者對哪座山是貴山也有分歧。
貴陽,不識貴山真面目
⊙核心提示
2010年12月15日和23日,本報報道在介紹貴陽“清代八景”之一的貴山時,援引史料說:“貴山在云巖區境北面,又名貴人峰,俗稱關刀巖。”
這一說法,引起了貴州教育出版社編審梁茂林、原貴陽市林業局工程師李熙麟的興趣,也引發了他們的質疑。梁茂林給本報來信提出,早在1987年,貴陽市政府就下發文件,在《關于“貴山”地理位置的批復》中確認,貴山是茶店的“貴人峰”。
與此同時,從云巖區地方志退休的周詩若先生,也在關注本報的相關報道,他給本報寫信說:“關于貴山的具體位置曾經有過爭論,我認為關刀巖比茶店貴人峰更有看點,且地理位置更富‘景色’,故而如貴山入圍‘當代八景’,我認為還是關刀巖為佳。”
“山北為陰,山南為陽”,貴陽因城區位于貴山之陽而得名。但貴山在哪里?是哪座山?卻很少有人知道;即使是少數知道她的人,也還有見仁見智的分歧。
由此,便有了本報記者的“尋訪貴山之旅”。
他們眼里不同的貴山
兩封來信,先后在我們面前展開。
今年63歲的梁茂林籍貫山西,但從小就來到了貴陽讀書,對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非常感興趣。
在看到本報關于貴陽八景的報道后,梁茂林給本報寫來了一封2000多字的長信。他在信上說,20多年前,貴陽市人民政府筑辦發(1987)85號文件,批復說:“‘貴山’的地理位置,經有關專家、教授、學者及知名人士的四次綜合論證,意見趨于一致,市人民政府同意‘貴山’的地理位置確定為:東經106°44′,北緯26°38′,海拔1342米(即茶店“貴人峰”),現授權貴陽市地名辦公室予以公布”。
1987年3月,貴陽市人民政府地名辦公室編印《貴陽市地名手冊》,該書扉頁為“貴山遠眺”彩圖說明:“貴山,又名貴人峰,在貴陽城東北2.5公里……孤峰峭拔,兀出群山,貴陽因在此山南面而得名。”
而李熙麟則是地地道道的貴陽人,他搞林業出身,今年已經65歲。用他的話來說,在貴陽幾十年,爬遍了貴陽大大小小的山頭。
李熙麟的父親李夢驊,年逾九旬,身體硬朗。李夢驊老先生也跟貴山有著一段“情緣”——1985年下半年,他負責《貴陽市地名志》編寫工作的。而《貴陽市地名志》,認可了貴山即茶店“貴人峰”的說法。
但也有不同觀點。
今年75歲的周詩若老先生,是從云巖區地方志退休的。看了關于“貴陽八景”的報道后,也給本報寫來了一封信。信中說:“關于貴山的具體位置曾經有過爭論,我認為關刀巖比茶店貴人峰更有看點,且地理位置更富‘景色’,故而如貴山入圍‘當代八景’,我認為還是關刀巖為佳。”周詩若說,古人曾有這樣一副關于貴山的“楹聯”:“天地之間人為貴,風雨不動安如山”。“希望市政府在確定了的貴山頂上,立一塊巨大的刻著這副楹聯的石柱或石碑,讓游人都來保護我貴陽名之源——貴山。”
貴人峰下挖山忙
茶店村。
記者跟隨梁茂林和李熙麟兩位老先生來到新添大道,遠遠就可以眺望“貴人峰”了。依照李熙麟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一座山巒起伏,猶如躺臥的男子橫亙于天地間的山峰。“以此山為界,北邊獅子壩的人習慣稱此山為‘貴人峰’,南邊茶店一帶的人們稱其為‘貴山’。”李熙麟說,在古代,形狀如女子的山一般稱之為“美人”,而像男子的山則稱之為“貴人”。故而此山稱之為“貴人峰”。
隨后,記者和兩位老先生一起,驅車經過茶店村,在冒沙井附近沿著一條小道向“貴人峰”進發。沿途,小道塵土飛揚、坑坑洼洼,車子顛簸不堪。記者看到,沿路有不少工地正在施工作業。
20分鐘后,到達“貴人峰”腳下。在安靜的山林間,一輛挖掘機正在轟隆隆地大聲作業,工人們正在挖山,旁邊已經堆了幾大堆沙土。正在施工的工人說,他們在修路,但這條路具體叫什么名字也還沒定。
下車后可以看到,“貴人峰”山腳已被開挖,裸露的山體,像是撕下的一片綠衣裳。
故地重游的梁茂林興奮地四處望了一下,挑了一條小道走在了最前面。“10多年沒爬這座山了,樹都長大了。”看到該山遍布一人合抱大小的松樹,像是久未謀面的老友,李熙麟則感慨時光匆匆。
小心地踩過開挖的沙土堆,記者跟在兩位老先生后面,沿著一條布滿松樹枯枝、不足一米寬的小道往上爬。由于小道較陡,為防滑倒,我們走得小心翼翼。
“你們看,這山里到處都有這樣的墳頭!”指著小道旁的一座小墳,李熙麟提醒我們。
登上山頂后,梁茂林指著相寶山方向興奮地說:“瞧!這就是同治年間貴陽詩人顏嗣微那首《登貴山絕頂望南北諸峰》詩中所描述的景致:‘左擁棲霞嶺,右拓相寶宮’了!”老人繼而印證“貴人峰說”:“如果站在關刀巖山頂,能看到這種‘左擁’、‘右拓’的景色嗎?”
九旬老人力挺“茶店貴山說”
棲霞小區。
一棟普通的民房。1985年,貴陽市政府曾邀請時任貴陽五中校長的李夢驊負責編寫《貴陽市地名志》。日前,記者見到已經90歲高齡的李夢驊的時候,老人正拿著放大鏡看當天的《參考消息》。“每天的國際國內新聞,我都要看。《貴州都市報》,我一天都沒有落下。”當記者表明來意時,雖然頭發早已全白,但老先生依舊嗓門洪亮。
“給貴山定名定位,是一件好事情。”李老表示,從本報看到尋找貴陽八景的消息后,作為一個老貴陽人,他很開心。但是,他并不認可本報關于貴山即“關刀巖”的說法。
李夢驊老先生告訴記者,20多年前,原計劃《貴陽市地名志》編寫工作在3個月內完成。但不料,搜集到的資料里面,錯誤比比皆是,給編寫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這一拖,完成這項工作的時間便變成了兩年。這其間,又以尋找“貴山”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李夢驊介紹,關于貴山究竟在哪兒的問題,當時存在“關刀巖說”、“茶店貴山說”、“明、清貴山互存說”等多種論斷。《貴陽市地名志》編寫工作組為此邀請了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省社科院、省志辦、省民研所等單位的近20位專家學者,查閱歷史資料并實地走訪。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茶店‘貴人峰’周圍全是田地,山下的王家莊和對門寨的百姓安居樂業。白天,村寨里炊煙裊裊、雞鳴狗叫;夜晚,山林里蛙鳴鳥啼,安寧祥和。爬上山,沿路都是鳥語花香,林間草地上,還有野兔跑過。”
這是老先生給我們描述的20多年前“貴人峰”美景。李夢驊說,那時,連像樣的小路都沒有,從村寨上山都是靠走路,山路陡峭,人們只能一心一意埋著頭爬山,于是便有了“千人拱背、萬盞明燈”的說法。“千人拱背”意為爬山的人很多,從山下往上看,只能看到一群群人的背部;“萬盞明燈”則表示爬到山頂后,可看見貴陽城夜景。
經過兩年的考證,雖仍有個別專家持保留意見,但大多數學者認定,貴山即“城北偏東,距古城2.5公里,東經106°44′,北緯26°38′,海拔1342米的山峰”。“就是今天茶店一帶的貴人峰!”李夢驊篤定地說。
李老介紹,確定茶店“貴人峰”就是貴山后,市政府立即下發了市地名辦公室《關于“貴山”地理位置的批復》,并上報了貴州省政府,召開了記者招待會,通過廣播等多種方式向外界公布。當時一度有過要在山頂修建“貴山公園”的想法,同時在公園內修建一座塔,作為貴陽城的標志。但后來,因為各種原因,均不了了之。
臨別時,李夢驊還從臥室找出幾份年代不同的地圖復印件。《清乾隆貴州通志:貴陽府圖》、《康熙貴州通志卷貴州省會之圖》、《明嘉靖貴州通志地圖之二》、《明代貴州省城圖》(錄自郭子章《黔記》)上均看到,圖上所標明的“貴山”位置即今天的茶店貴人峰。
世人多知貴山、不識貴山
街頭和村落。
“貴陽是貴州省省會城市,因城區位于貴山之陽而得名,古代貴陽盛產竹子,許多地方以竹命名,因‘竹’與‘筑’諧音,故貴陽簡稱‘筑’……”
每當火車駛達貴陽站時,列車廣播里總會播報這樣一段關于貴陽的介紹。
貴陽鐵路部門廣播指導張桂萍告訴記者,這段播報詞是由鐵道部提供的,近20年來雖然改動過幾次,但是“因城區位于貴山之陽而得名”這句話卻一直沒有變過。但播報詞中的“貴山”究竟是哪座山呢?張桂萍搖搖頭,說:“這個我們確實不知道。”
離開貴陽火車站,記者在貴州體育館附近攔了3次出租車。“去貴山,走不?”連續3次,司機均搖頭表示不知貴山在何方。一位熱心的師傅甚至撥通了“118114”問詢,掛上電話,一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連號碼百事通也不知道貴山在哪里。”后來,記者也撥118114,“請問,您要找的是貴山飯店嗎?”電話那端,接線員不解地問。當記者告訴對方要找的貴山是一座山時,接線員說:“對不起,我們這里沒有登記。”
于是,記者換了個說法,表示要去關刀巖。這次,一位出租車師傅很爽快地就把記者送到了黔靈公園。
在黔靈公園,記者詢問了許多市民,大部分人都知道貴陽得名是因為“貴山”,但對于貴山究竟在哪里,卻沒有一個人說得出來。“貴山?聽說過啊。具體位置是不是在關刀巖哦,我不是很清楚。”在貴陽生活了66年的“老貴陽”楊阿姨這樣對記者說。
而在茶店“貴人峰”山腳下的王家寨,記者指著“貴人峰”詢問幾位村民是否知道此山山名時,一位40多歲的男子說:“我在這附近生活了一二十年了,我們都管這個山叫‘順海大坡’。”梁茂林、李熙麟兩位老先生坦承,“貴人峰”的歷史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才清楚,但村子里搬遷次數太多,想找知情人,非常困難。
在貴陽市旅游局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僅聽過“貴山”之名,卻沒人真正見過“貴山”,“若以后真的給貴山定位定名了,我們也會根據其具體情況,考慮是否開發成旅游景點”。
關刀巖發VS茶店貴人峰
“城北二里”之爭
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有云:“在治城北二里,孤峰峭拔,兀出群山。鴉關在其后,郡之得名以此。”另據明代《名勝志》記載:“城北二里有貴山,蜀道所經,一名貴人峰。”但對于“城北二里”以及中心城區的定位,各家的看法卻不盡相同。
“二里”是概述?
“茶店貴山說”的支持者認為,當時的城中心應該是現在的大十字附近,而古人所說的“二里”與今人所理解的二里含義并不相同。古代沒有精細的丈量工具,“二里”可能是概數而不是確數。所以,不能以此否定了茶店“貴人峰”是貴山之說。
而“關刀巖說”的認同者、貴陽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辦公室工作人員羅林認為,“城北二里”是以噴水池為中心,而“二里”之外,只有關刀巖一座山,理所當然貴山就是關刀巖。但羅林同時表示,要確定貴山到底是哪座山,還有待專家的進一步考證,他也沒有充分的證據。貴陽市民政局目前也還沒有這方面的文字材料。
“那些說法不對!”從鐵路部門退休、定居貴陽近半個世紀的葛老實先生告訴記者,在古代,貴陽只是一個小城,當時的中心不在噴水池,也不在大十字,而是在蔡家街附近,“貴人峰應該是指很多年前市委招待所里的一塊石頭,有一人多高。地址就在原新華社往上走的一個地方。現在早就看不到了。”。
“十二里”是筆誤?
“就像洛陽人知道洛陽得名于洛水之陽一樣,許多上了年紀的‘老貴陽’也知道,貴陽因處貴山之陽而得名。”但是貴山是哪座山?貴州省地方志編纂辦公室業務二處處長伍啟林告訴記者,從歷史典籍來看,很有爭議。
伍啟林給記者翻出了《貴陽市云巖區志》和《貴陽府志》。《貴陽市云巖區志》里,引用了明弘治年間的記載“貴山,在治城二里,孤峰峭拔,兀出群山”,以此為據,認定位于貴陽市西北角,省政府背面的關刀巖,就是貴山。然而在清咸豐年間的《貴陽府志》三十三卷里,關于貴山有如下注解:“去城十二里,銳峰岌,秀插層霄。相傳貴州得名以此山。”
那么,貴山究竟距貴陽城中心二里還是十二里呢?
“古代典籍文書都是豎排版,出現這樣大的誤差,不排除一種可能,那就是筆誤。”伍啟林認為,以大十字附近為城中心,城北二里,就很有可能是關刀巖,而若是十二里,那茶店貴人峰是貴山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隨后,伍啟林通過電話聯系到了當年參與《貴陽市地名志》編纂的原省社科院的范同壽老先生。年過七旬的范同壽說,經過當時耗時兩年的考證,可以肯定地說,貴山即今天中天花園背后的茶店貴人峰。而關刀巖貴山說,則純粹是誤傳。
⊙相關鏈接
因“陽”得名之城
沈陽,山南水北為“陽”,沈水即是今天的渾河,沈水之陽正是沈陽。
(據《遼沈晚報》)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據中國網)
襄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以地處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
(據人民網)
汾陽,古稱汾州,因處汾河之陽而得名,又因汾酒之鄉而聞名。 (據人民網)
千陽,位于陜西關中平原西部,因地處千水之陽而得名。
(據《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