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單位--興義市筆山書院】
筆山書院,以書院所面對的興義城南筆架山而得名,是今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始建至今已近200年,歷經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1905年,筆山書院轉辦高等小學堂,附設師范講習所,后改為興義簡易師范學校(隸屬于省立興義中學)、興義鄉村師范學校。1926年改為興義初級中學,1941年更名貴州省省立興義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省政府決定將原省立盤縣師范學校遷往興義筆山書院院址內,與簡易師范合并,正式定名為貴州興義地區師范學校。1975年8月,經省委批準,改為興義地區五七師范大學。1978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興義師范專科學校,1982年隨黔西南州的建立改稱黔西南州民族師范專科學校,1993年改為黔西南州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1905年,高等小學堂堂長徐天敘帶領學生魏正楷、王文華、竇簡之、熊鳳階、高致祥等13人赴省誠貴陽報考通省公立中學,在入學考試中囊括了前13名。消息傳開,學堂名聲大震,毗鄰的滇、桂兩省學子紛紛前來求學。
百多年來,學校培養了各個時期國家和盤江八屬的文化、科技、藝術人才,以及有影響的軍政要員、商界名流,不少學子出內拔萃,卓有成就。其中有民國初年任貴州省長的劉顯世,有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的王伯群,有任黔軍總司令的王電輪(文華),有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的何應欽。在抗日戰爭時期,有跋涉千山萬水,奔赴革命勝地延安、參加抗戰的黃俊、肖君盛將軍。近半個世紀培養的萬余名中師和師專畢業生,在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時期,為我國社會進步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有戴東勇、楊踽、潘洪范、黃大榮、譚洵、劉坤久、潤維等地州級以上的干部,羅安仁博士等教授和工程師;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
【歷史沿革】
筆山書院 位于貴州興義。清嘉慶十八年(1813)知縣杜友李會諸生倡建,由文武生童各捐錢1000文及邑人之捐助始成,以有筆架山得名。二十三年知縣張夢驥購地拓寬。道光十二年(1832)知縣徐鋐又增修學舍,規制完備。咸、同間毀于兵火。光緒十六年(1890)邑紳劉官禮倡修,規模擴大,有房舍21楹,長廊、魚池、花廳、林園均備。制度益趨健全。購有經、史、子、集四部萬余卷,又有鄉人唐續宗、李映雪捐資刊刻朱子《小學》、《訓蒙詩歌》、《史鑒節要》等存于其中。設山長1人,由地方禮聘,年俸銀300-400兩;月堂課2次,分題批閱。學生超等獎銀1.2兩,特等8錢,一等6錢,童生獎勵減半。設齋長2人,由廩生中輪流選任,年得“友學谷”4石。二十四年雷廷珍主講,教以經學、小學,廣置時務書報及經、史、子、集供師生借閱,學風為之一變。三十年徐天敘主講,著重經史,每月會各界人士舉行講演,風氣大開。姚華、熊繼光等具有新思想的著名學者也曾主講其中。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高等小學堂。現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領導關注】
1986年農歷除夕那天,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胡錦濤(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王安澤(時任黔西南州委書記)的陪同下視察了黔西南民族師專。
【興義市筆山書院位置電子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