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北、銅仁市西部,地理位置處于為東經108°17′-108°48′,北緯27°35′-28°28′之間。地處武陵山脈主峰、佛教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西麓,印江縣總面積1969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3個鎮、1個鄉,截至2014年,印江縣通車里程達到1532km。印江縣河流總長223公里,年徑流量達12.5億立方米,印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8℃,日照時間長達1255小時,無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 截至2012年年末,印江縣常住總人口43.76萬人,印江縣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25個少數民族,印江縣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車家河、樂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溝河等,印江縣旅游資源豐富,其中梵凈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截至2013年,印江縣完成生產總值48.1億元。
位置境域
印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之銅仁地區中部, 其東北部與松桃苗族自治縣,西北部與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德江縣,東南部與江口縣,南部與石阡縣,西部與思南縣等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8°17′-108°48′,北緯27°35′-28°28′。印江縣南北長83.6千米, 東西寬49.4千米,總面積1969平方千米。
氣候
印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8℃,日照時間長達1255小時,無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季:室外風速0.9米/秒,夏季:室外風速1.0米/秒,年極大風速(定時):12米/秒,極端最高氣溫:39.9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9.0攝氏度,冬季大氣壓力:969.1百帕,夏季大氣壓力:953.0百帕,最熱月、最冷月:熱7月,冷1月,年平均有霜期:74天。
地形地貌
印江縣屬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的黔東低山丘陵區和黔東北中山峽谷之間,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位于其東部,形成東高西低,東南向北西傾斜地形地貌。 印江縣境內最高峰為梵凈山的聳凸點,海拔2493.8m,西部與思南、德江交界處的龍門口為最低點,海拔377.7m,相對高差2116.1m,高低點直距46.12km。印江縣境內地形可分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地貌類型有溶蝕、侵蝕和河谷沖刷堆積地貌,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印江縣主要的地貌,分布范圍廣,除東南部的梵凈山外,其余地區的大部分屬于此類型。東部梵凈山地區,平均海拔大于1600m,地形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大、坡度較陡,為中高山地形,以鋟蝕地貌為主;中東部梵凈山前緣地帶海拔1000-1600m,坡度陡緩不等,為低中山地形,以巖溶地貌、河流沖刷堆積地貌和侵蝕地貌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帶海拔800-1000m為中低山地形,以巖溶地貌、侵蝕地貌和河流沖刷地貌為主;境內海拔在700-800m一帶,相對高差200-300m,坡度較小,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帶,經河水的常年沖刷,形成了一些相對較平的河谷沖刷堆積地貌,但面積不大。
地質
印江縣大地構造位置地處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鳳岡北北東向復雜構造變形區東段。印江縣主要構造線呈北東-北北東向展布。印江縣境內主要褶曲構造由南東向西北有梵凈山穹狀背斜、楊家寨向斜、半坡背斜、沙子坡向斜、干家溝背斜;主要斷裂由西至東石阡斷裂帶、水田坳斷裂、尖山斷裂帶等。
水文
印江縣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車家河、樂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溝河等,地表河網較密。多數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緩,下游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別由西向東、由南向北,由南東向北西流入烏江。 印江縣水資源豐富,河長10公里以上的河流20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條,總長223公里,年徑流量達12.5億立方米,印江縣有地下熱水泉4處,露天泉井水163處。 |